建築師廖偉立設計的美術館、橋和教會都有一個共通的特質,觀者必須經過蜿蜒曲折的行走過程,才能抵達建築主體,很像穿越一座小森林,有時還會迷路,看見許多外頭風景,這是他刻意設計的巧思,利用建築中介空間的拉長,將時間拉長,也讓人自然慢下來和環境產生對話。
廖偉立的建築的思維和創作靈感,源自於兒時在苗栗通霄小鎮的成長記憶,那時鎮上像是一個小迷宮,穿梭在迷宮中的生活,啟發了他建築的核心精神-場所感。在南投平林村的毓繡美術館裡,廖偉立把村莊裡的小巷弄轉移到設計中,故意製造一些不同的斷點和轉折點,進美術館前你會先和九九峰、平林村相遇,建築和環境是相連的。雲林北港的女兒橋和天空之橋也有異曲同工之妙,路徑從小鎮一路延伸到北港溪,從空中看像是一條城市的脊椎,對廖偉立來說,橋不只是橋,它是景觀,是雕刻,也是裝置,某種程度橋有一種建築性,他希望完成後可以跟時間跟人跟環境對話,這是最重要的。
廖偉立稱自己的作品為雜木林美學,除了混雜許多異材質,他也打破教會建築的傳統語彙,設計了《礁溪教會》,有別於西方建築的乾淨俐落,置入台灣常民生活的元素,形成聖俗共治的精神場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