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集介紹

文學 x 城市 專輯

聚光燈下 昔日文青今日大叔,在台北生存的100個理由

《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》算是一本奇書嗎?初版於 1998 年,到2022年已經走過近1/4個世紀,不僅是台灣出版業90年代很特殊且具代表性的出版創作,至今仍在書店長銷。

當年,五個年輕人—黃威融、馬世芳、姚瑞中、許允斌、陳光達因緣際會地湊在一塊,面對未來茫然不可知,於是用「大把揮霍的青春」做了這本在內容、版面、美術、文字、編輯到影響力都算「奇書」的著作。【藝術很有事】邀請五位作者,一起聊聊這場走過1/4個世紀的另種形式城市書寫旅程,以及曾經年少如今大叔的生命改變。

大城小調 陳耀昌的踏查與文學

從小穿梭在台南古蹟、廟宇巷弄的陳耀昌,成長的家是診所,於是很自然的選擇從醫,並不知道在多年之後,他會因為追尋荷蘭查某祖的足跡,踏進層層迷霧,展開台灣史小說的寫作道路。

2009年,他前往韓國首爾參加骨髓移植會議,清晨醒來,信手捻來飯店信紙,一個荷蘭家庭遠渡來台,三百多年前的大航海時代,《福爾摩沙三族記》的序曲,在異鄉,悄然且磅礴的誕生。

每著手一本小說,陳耀昌必定爬梳歷史資料,但也因為發現資料受限於台灣政權頻繁更替下的記載角度,或是文獻保存零碎不全,以及原住民缺乏文字紀錄,讓他認為必須身體力行走入田野,辯證疑惑、填補史料的空白。屏鵝公路數不清的奔波,他完成了《傀儡花》,一次次揭開謎團的旅途中,柳岸花明又一村,他說彷彿是祖靈在指引,召喚他不停探索、創作一本本以史實為基底的小說。

2021年的陳耀昌仍舊不懈的行醫,更是熱切的穿梭廟宇,展開各段奇緣的踏查,他期望廟宇背後乘載的歷史意涵正確被看見,作為台灣子女的他,也是為後代子孫,持續書寫著那些關於台灣的祖先與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