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光燈下【藺編工藝的復興】
In the Spotlight : The Renaissance of Bullrush Weaving
苗栗苑裡種植著一種非常特別的「三角藺」,有著濃濃的草香、無比堅韌的特質。早在三百年前,原住民便用它來編織物品,後來漢人也學習這個藺編文化,持續至今,僅剩年長的婦女會這項編織技術。
藺編藝師吳彩卿和吳淑芬是一對姊妹,從小便跟著媽媽學習編草蓆、草帽,外銷到日本,兩姊妹回憶起那段歲月,既美好又害怕,因為日以繼夜編一張草蓆,得花上將近一個月,十分辛苦。在那個「重男輕女」的時代,苑裡反倒是「重女輕男」,因為女性靠著藺編撐起了家中的經濟。
60年代工業興起,藺編產業沒落,苑裡的婦人也不再編藺草了,眼看這個美好的技藝即將消失,在地長者和一群年輕人,決定復興藺編工藝,他們憑著記憶尋回傳統花紋,並嘗試以創新設計做編織,他們還跨界與故宮、服裝設計師陳劭彥合作,過程雖然曲折,但在這些阿姨、阿嬤們的巧手下,最後編出了連自己也驚奇的作品。
創作這件事【兄弟有夢的設計師—廖小子】
The Creative Path: Godkidlla: The Designer with a Dream
會開始注意到設計師廖小子的作品,是因為他的字。他提到相較於國外書法,台灣對筆、墨、紙的使用相對傳統。於是他從發明自己的墨汁開始,將炭壓碎,加水、加透明壓克力顏料,或甚至加油,影響書寫之後的呈現。
小子的作品,都是緣自這樣有機的概念而延伸的。他個性直接、溫柔、幽默;他涉略廣泛,又開書店、辦雜誌、又參與獨立樂團。種種兒少記憶、生活觀察與原始個性反應在他的設計裡。 這回,就隨同小子及他長期的音樂伙伴「拍謝少年」,一起來解構他看似繁複卻又單純的作品。